从7月初开始,外卖行业的战火再次升温。美团与淘宝闪购相继推出大额优惠活动,尤其在最近两个周六掀起补贴高潮,开启新一轮用户争夺战。
据接近平台的消息人士透露,7月12日当天,美团的补贴投入达到3亿到4亿元,而淘宝闪购则远超12亿元。除周末外,淘宝闪购在工作日的日均补贴也稳定在4亿元左右。尽管界面新闻已就此联系两家平台求证,但截至目前仍未获得官方回复。
两家平台在优惠券发放机制上有所区别。美团主打“0元外卖”券,涵盖茶饮、小吃等品类,并提供部分自提选项。同时,不同等级会员所享受的优惠也不尽相同,进一步分摊了平台成本。据了解,美团当天发放的免单券数量约为2000万张,其中过半订单需要用户加购商品以满足起送门槛;而另有1000万笔订单为自提单,由于与商家结算价格较低,从而降低平台实际补贴压力。
淘宝闪购则集中火力在满减优惠上,用户只需支付较小金额即可完成一笔外卖订单,常见如“满18.8减18.8”“满28减18.8”等。这种全场通用的大额券形式虽然吸引力更强,但也意味着平台的直接补贴成本更高。值得注意的是,淘宝闪购当前尚未开放自提服务。
外卖补贴战最早由京东外卖于4月发起,当时其推出“百亿补贴”计划,迅速将日订单提升至1000万以上。但进入7月,美团与淘宝闪购的竞争愈发激烈,京东反而选择了观望策略。
界面新闻了解到,京东外卖在补贴高峰期间日投入达到2亿元,累计补贴金额已超百亿元。然而,对于是否继续加码,该平台内部仍未形成明确策略。7月17日,京东方面公开表示,其并未参与当前“0元外卖”与“18减18”等激进补贴行为,认为这类竞争模式属于“恶性内卷”。
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淘宝闪购积极进场,并展现出更大野心。此前阿里将饿了么与飞猪整合进电商业务体系,此举意味着淘系平台正从传统电商向更广泛的大消费领域延伸。
据知情人士称,今年618期间,淘宝天猫在服饰、美妆等传统优势品类受到了短视频电商冲击,此次发力即时零售,被内部视为战略性的转型战役。目前,淘宝日活和非餐品类的即时订单是重点指标。
以往外卖市场由美团占据主导,份额达七成,饿了么约三成。京东进入市场后,稍有分流。而随着饿了么纳入阿里体系,淘宝闪购补贴持续发力,平台格局再度发生波动。目前,淘宝闪购的单日订单已突破6000万,而京东外卖在短暂高峰后则出现回落。
近期,美团开始反击。上周六,其日订单数突破1.5亿,而淘宝闪购则超过8000万单。来自一线商圈的商家和骑手反馈显示,两家平台在日常订单体量上已较为接近。
尽管如此,业内普遍认为目前的订单数据可能存在“失真”,难以反映真实市场份额。毕竟在高强度补贴下,用户的消费行为难以持续稳定。
从资金实力来看,阿里账上拥有超过3600亿元现金储备,美团约1600亿元。虽然阿里具备更强的财力,但其还需同时面对电商、AI与即时零售多重战线;而美团在本地服务领域长期积累的商户资源与骑手体系,则构建出较为稳固的运力优势。
分析人士李成东指出,外卖平台若仅依赖补贴拉动订单,一旦政策收缩,极易出现用户流失。真正的核心竞争力,应建立在商户选择多样性、配送效率与低成本结构三者之上。
与传统电商不同,外卖行业必须在用户、商家与配送团队之间保持动态平衡,任何一端失衡,都会导致服务体验下降。
7月15日,美团公布数据显示,其平均送达时间控制在34分钟以内,这一数据被认为是平台运力调度能力的体现。而淘宝闪购在高峰期则暴露出骑手短缺、超时严重等问题。据悉,淘宝当前正在通过更高待遇大规模招聘骑手以缓解压力。
知情人士透露,在淘宝闪购的巨额补贴中,约有8亿元用于用户优惠,其余部分则投向了运力建设和平台运营。
接下来,淘宝闪购的阶段目标是稳定8000万日订单,待运力等基础能力完善后再发起新一轮进攻。与此同时,美团方面则坚持要守住行业龙头地位,防止被对手反超。
至于这场鏖战将持续多久、最终谁能胜出,目前仍是未知数。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,真正的难题不是打响战争,而是如何体面收场。